逛賣場選建材買家具的同時,說不定也會看中了自己心儀的家電,不必東奔西跑就能一站式買齊了。
如今,各大品牌家居賣場都在逐步開設家電專區,對消費者來說既打破了家電賣場的壟斷,也為消費體驗帶來了更大便捷。
“房子裝修完了買家具,有了家具就得擺電器,家具和家電本來就是分不開的。”最近準備搬新家的羅女士告訴記者,她和家人比較傾向于能夠在商場里一站式購齊所需商品。尤其是家具、家電這些大件商品,挑選起來更是費心費力。
走進家居大賣場,在看完了沙發、餐桌、床墊、桌椅等家具以及衣柜、櫥柜之后,如果旁邊就陳列著琳瑯滿目的智能家電產品,你是不是也會情不自禁地前去瀏覽一番呢?記者走訪市區各大家居賣場發現,家電產品擺進家居賣場已是常態。
“家居行業的消費習慣和經營模式在發生變化,一站式購齊成為重要訴求。”羅女士如是說。
的確,現在家電從家居消費的后端前移至消費前端,而且不同場景的家電和家居產品是可以相互組合的,比如消毒柜融入櫥柜系統、電視融入背景墻和壁紙系統,部分家電作為智能化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家居智能控制系統。
業內人士表示,家居建材渠道銷售家電擁有天然優勢,比如因處于消費鏈條前端可優先獲客,多業態、多品類共存相互引流,在前置單品到場景組合到全屋定制的消費升級趨勢下,客單價更高。
另外,其資源充沛、資本關注高,家電配套需求大、上升空間大,傳統的家居賣場也對此十分看好。
對于家電,以及家居來說,兩大產業的跨界融合,明顯是利好用戶。但是,對于兩大產業的頭部企業來說,當前考慮的問題卻是“誰會吞掉誰”。
最終,這只能靠市場和消費需求,以“自下而上”的機制倒逼兩大產業的融合。
最近一段時間,聚焦家電產業,最大的熱點就一個:基于家電老賽道的深耕,以及跳出家電產業加快新賽道的拓展。
但是,跳出家電產業,聚焦一線市場,卻又出現新的熱點,那就是家電與家居的跨界融合,正在末端零售商的推動下,以及消費需求的倒逼下,出現一輪新的發展擴張、融合整合勢頭。
日前,京東宣布成為定制家居企業尚品宅配的第二股東,這也開啟京東在投資物流、醫藥、商超等產業后,再次借助資本手段直接進軍家居家裝產業。
背后原因顯然不只是業務的擴張,更是面向未來的一種探索與布局。此前,國美也宣布跨界進軍家裝行業,收購“打扮家”平臺后并以此為中心發出了在家裝產業“3年5千億”的目標。
最近幾年來,作為中國家庭距離最近的兩大產業,家居與家電正在從過去“兩條道路奔跑”的馬車,在時代沖擊之下開始上演從跨界合作到無界布局的新江湖:
一方面,很多家電企業看到了家居對于家電落地和套系化深耕的價值,頻頻選擇擁抱家居建材渠道,展開了跨界合作。甚至還直接進軍家居產業,有的是投資家居建材企業,有的則是自建家居平臺,可以說野心與夢想并存;
另一方面,眾多家居企業收到來自家電產業的橄欖枝與繡球,也感受到家電企業的合作熱情以及跨界融合的商業機會。但面對千億級家電巨頭的頻頻進軍和進攻,以及家電零售巨頭的搶食與整合,家居企業和零售平臺們內心充滿的不只是焦慮還有擔心與緊張。
畢竟與家電產業的規模和成熟度相比,家居還處在發展的成長階段,而且大量企業的規模實力并不大。
由此,在這一輪來自一線市場用戶需求,以及智能家居落地時代變革力量推動之下,家電與家居的融合看似水到渠成,實則波濤洶涌。
因為,家電家居兩大產業的企業們,一直是各有心思,甚至“各懷鬼胎”。大家如今的狀態都是“想吞掉對方”或者“整合對方”,同時又都提防著對方。
顯然,雙方很難真正敞開胸懷,整合資源,共同面向市場和用戶進行服務增值和創新增值。即使是紅星美凱龍與居然之家的合作,更像是一場行業零售平臺的巨頭秀,也解決不了當前家居行業發展的“不大不強、散兵游勇過多”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