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將過去的這一年的確發生了很多事。從跌宕起伏的中美貿易摩擦,到仍未翻篇的俄烏緊張對峙;從美國的“退群”,到英國的“脫歐”;
從股市的動蕩,到IPO的降速;從比特幣的暴跌,到P2P的爆雷;從創投圈的熄火,到互聯網公司的裁員;從摩拜的賣身,到ofo的危機;從拼多多的上市,到賈躍亭恒大的互撕……
總之,2018年有太多事,看似與家具圈無關,卻無法把它們完全忽視。
無論哪個行業喊難,家具業感到“煎熬”都是一件特別值得關注的事情。近年來,雖然受到移動互聯網的沖擊,家具年銷售額卻一直保持著小幅上漲的態勢,看似日子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在不少人、不少行業都自感“艱難”、“煎熬”的2018年,家具圈又留下了一個什么樣的背影?目前看來,它似乎有些模糊不清:時而讓人樂觀,時而讓人焦慮;時而讓人踟躕,時而逼人奮進……
無論如何,這都會是令人難忘的一年:不一樣的2018。
一
如果只看宏觀,從很多方面來說,2018年的家具圈都有足夠的讓人樂觀的理由。
12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1月限額以上家具零售企業的銷售數據,11月銷售額為221.2億元,比去年同月增長8.0%。今年1至11月,銷售額為204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8%。
相比之下,汽車業的情況就要悲慘得多,限額以上汽車零售企業銷售額11月比去年同月下降10%,1至11月同比下降1.6%。這是一個11個月銷售額達約3.48萬億元的大行業,產生的消極影響巨大。
2018年,家具人與汽車人相比,顯然要幸運得多。
從生產角度看,家具制造企業的總產值也是在增長之中的。以可比價格計算,11月家具制造業產值比去年同月增長6.4%,略快于1至11月總數同比增速的6.2%。
據統計,今年1至11月,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率為9.0%,11月的銷售總額比去年同月增長8.0%。限額以上家具零售業1至11月的銷售額同比增長9.8%,超過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9.0%的增速。很多人抱怨生意不好做的2018年,其實是一個家具消費顯著升級的年份。
二
按常理,行業投資意愿的突然升溫,通常意味著市場景氣度的回升,以及圈內老板的集體 “亢奮”和“躁動”。道理很淺顯:“春江水暖鴨先知”,總有敏銳的老板,能率先感覺到市場看似微小但向上的變化,并為其激勵和鼓舞。
可2018年這一次,的確有些不一樣。在不斷上漲的投資意愿背后,很多老板給人的感覺不是“亢奮”,而是“焦慮”。
圈內老板與日俱增的“焦慮”,來自很多方面。比如,它與“環保”有關。
進入2018年,因環保問題“一刀切”的停限產似乎少了,家具企業的環保壓力卻未見明顯弱化。
2018年,環保力度繼續加碼。企業也在自己的生產產品方面更加注重環保。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環保稅開征對家居行業影響深遠。
5月1日,新的國家標準《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造品中甲醛釋放限量》正式落地實施,作為人造板及其制品行業唯一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對人造板企業及其下游板式家具生產的要求更加嚴格。
截至2018年8月31日,中央環保督察督辦的含噴漆工藝的1392家木雕紅木家具企業關停淘汰464家,近1/3的木雕紅木企業被關停淘汰,經整改后通過聯合驗收928家。
又如年初,江西南康區環保局對無污染防治設施的某家具廠的噴涂車間實施了查封。
5月29日,佛山南海區環保執法人員聯同公安干警,在九江鎮2家家具制造企業現場拘留其老板及操作工,一度引起業界震動。
“焦慮”還與原材漲價有關。從2016年10月開始大幅上漲的原輔材料,到今年下半年終于變得“高處不勝寒”:11月27日,赤幾總統府發布2018年第182號法令,決定自2019年1月1日起禁止原木出口。
法令指出,為促進赤幾經濟多元化、木材加工產業和就業發展,自2019年1月1日起禁止赤道幾內亞境內原木出口,木材加工產品不受此限制。
近幾年,家具原材料漲價猛于虎,五金、海綿、皮革、布藝、涂料、板材、膠水、彈簧、椰棕、邊帶、薄膜、紙箱等家具原材料價格一年一個樣。
三
環保也好,漲價也好,對圈內老板來說,都是外因。2018年,家具圈不斷累積的“焦慮感”,更與家具市場自身的變化有關。
這一年,家具市場的變化最為引人關注。隨著房地產的冷市、電商的搶食,越來越多原本利潤豐厚的家具廠感受到寒意,越來越多原本追求穩健的家具廠發現“訂單在消失”。
本就缺少增量的市場,還面臨著家具市場不可遏止的擴張沖動,帶來的殘酷競爭與加速整合。
總之,在效率不斷提升,而又格局未定、群雄逐鹿的家具市場,簡單粗暴的價格戰看上去正在成為一種常態。
四
各種內外部因素的交織,給2018年的家具圈留下一個鮮明的印記:市場的加速分化與整合。圈里人常掛嘴邊的行業“洗牌”,正在以閃電般的速度卷席整個家具業。
2018這一年,有的廠有人愿意買,老板卻不愿意賣;有的廠老板愿意賣,可又沒有人愿意賣;還有的工廠老板想賣,也有人想買,可條件又不一定談得攏。
不想關,又賣不掉,很多老板還是只能“硬挺”。問題是:工廠做到了“硬挺”的份上,對老板其實是一種煎熬。如果不想活得這么“茍且”,怎么辦?那就要想方設法,做得有點不一樣。
在某種程度上,2018年圈內部分老板突然“躁動”的投資意愿,其實正是“焦慮”之下的應激反應。
五
即將翻篇的2018年(以春節為分界線),給我們留下一個模糊而又略帶焦灼的背影。在看似意外的投資“躁動”背后,是老板們不斷累積的“焦慮”,以及“焦慮”之下的奮起與應對。
面對越走越近的2019年,不少老板或許都有類似的疑問:新的一年,家具圈會變得更好嗎?從根本上來說,這取決于對當前行業面臨挑戰深層本質的研判。
從大的發展周期而言,在經過近二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后,野蠻生長、快速擴張的家具業必然會經歷一個減速調整、模式轉換的過程。只不過,環保治理、原材價跌宕、互聯網+、貿易摩擦等外在因素的疊加,增加了這一過程的復雜和不確定性。
對于即將到來的2019年,或許原材價可能趨于平穩,或許貿易摩擦可能趨于平息,但一些長期的趨勢性變化卻很難出現根本逆轉。
比如:環保治理的要求不會明顯放松,部分家具細分市場的萎縮仍將繼續,家具企業的分化與整合不會停止,新型商業模式對既有產業鏈的顛覆與重建可能走向深入……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新的一年里,很多家具企業面臨的挑戰或許不會明顯減少,整個行業卻可能走在邁向“更好”的大路上。
來源:家具產業綜合整編